九华山肉身殿
肉身殿居神光岭头,198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
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,亦称地藏塔,而九华山是与金地藏,金乔觉的名字分不开的。
金乔觉(696-794);系新罗僧人,俗称金地藏,古新罗国(今朝鲜半岛东南部)国王金氏近族。
相传其人“项耸奇骨,躯长七尺,而力倍百夫”。
“心慈而貌恶,颖悟天然。
”24岁时,削发为僧,携白犬“善听”,从新罗国航海来华。
初抵江南,卸舟登陆,经南陵等地上九华。
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。
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,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。
闵让和十分惊异,由惊而喜,先让其子拜师,后自己亦随之皈依。
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,即为闵让和父子。
金乔觉来山后,居诠在东岸峰的岩洞里(后人称之为“地藏洞”),岩栖漳汲,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。
唐至德二年(757年)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,一路但见深山峡谷,荆榛莽莽,寂静无人。
到得东崖,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,闭目端坐,旁边放一折足鼎,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,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,而肃然起敬。
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,供养地藏。
不到一年时间,一座庙宇建成,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。
其大弟子、首座僧用瑜,身体力行,斩荆披棘,率众垦荒,凿渠开沟,造水田,种谷物,劳动自给,坚持苦修。
建中二年(781年)池州太守张岩,因仰慕地藏,施舍甚厚,并奏请朝廷将“化城:旧额移于该寺。
郡内官吏豪族,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,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。
金乔觉,声闻遐尔,连新罗国僧众闻说,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。
唐贞元十年(794年),金乔觉99岁,忽召众徒告别,趺跏圆寂。
相传其时“山鸣石陨,扣钏嘶嘎,群鸟哀啼,地出火光”。
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,仍“颜色如生,兜罗手软,罗节有声,如撼金锁”。
众佛徒根据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语:菩萨“安忍如大地,静虑可秘藏”。
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。
建一石塔,将肉身供于石塔中,尊为金地藏,嗣后配以殿宇,称肉身殿。
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,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、峨眉普贤、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。
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,赐额“护国肉身宝塔”。
清康熙二十二年(683年)池州喻成龙重修殿宇,正殿大门朝北,建有84级台阶。
咸丰七年(1857年)大部分殿宇遭兵燹。
同治初山洪冲倒殿宇,继又重建。
光绪十二年(1886年)开肉身塔大规模重修,移殿门正南向,门额悬挂“东南第一山”横匾。
殿南陡建8l级台阶。
1914年殿宇重修。
1917年黎元洪书赠“地藏大愿”匾额。
1944-1946年住持僧化雨。
1947-1949年住持僧宝严。
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。
该寺殿宇宏伟,是塔殿式建筑,上盖铁瓦,四角有宫殿式翘檐。
殿内汉白玉辅地,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,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。
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。
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。
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, 座落于九华山街西神光岭头,周围古木参天,浓荫蔽空。
殿宇高15米,山门西南,红墙森严,巍峨雄壮。
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。
站在台阶之下,举引仰望,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。
上额书“肉身宝殿”四字,楷书,竖匾四周镶饰立体花边,无署款;下额书“东南第一山”五字,行书,民国八年(1919年)闰七月青阳人施玉藻题。
上署“浙江慈裕县信士董东海、董东福久感地藏王威灵,以助夙愿。
”
拾级而上,两旁有铁索栏杆防护,栏杆外沿山坡砌成七层梯形花圃,培植着黄杨、丹桂、竹、菊等四时花卉。
其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《地藏圣迹碑记》,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。
石内松枝干大如铜钱,树皮、纹理清晰可辨。
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。
似人工洞顶,南面横刻着“磐石常安”四字,此乃祝愿塔殿永久坚固之愿;北面刻着“神光异彩”四字,为记神光岭地名由来和地藏用语。
长条石两旁各置石狮一只,高、长、宽均为137、16、47厘米,底座高、长、宽均为36、69、46厘米。
雕刻于清光绪年间。
上行十余步,至殿前,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,以仙鹤、糜鹿、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,鲜艳夺目。
立有石柱20根。
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,北边石刻是:“誓度群生离苦趣,愿放慈光******”。
南边两联,一曰:“福被人物无穷尽,慧同日月常瞻依”;又一联曰:“心同佛定香火直,目极天高海月升”。
两联的首字,连读是“心目福慧”,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、修到“福慧”二字。
“慧”即觉悟成佛,“福”即是佛寺兴旺发达。
殿宇面阔3间,进深16米,地平铺汉白玉石。
中央为1.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,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,高17米。
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,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,供56尊,大小不一,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。
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。
塔内是地藏肉身所在的3级石塔。
南北前后均供奉地藏像。
木塔东西两仍分塑十殿阎罗参拜地藏站像,金碧辉煌。
肉身殿内有塔,构造罕见。
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,不分昼夜,终年灯火长明。
古人吟咏此处:“神塔辉千古,真身镇佛门”;“壮严宝相黄金塔,洗拂珠光白玉梯”。
塔北门廊下,有黑底、金字的小篆横匾,写的是地藏誓言:“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;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”,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。
门前便是“布金胜利”。
在此,远眺瑶台下林木茂盛,四时苍翠,台西有一花圃,奇葩异卉,与台下嘉木争荣,群鸟高歌,与风铃、钟鼓谐鸣。
凭栏远眺,山外长江如练,点点巨轮、风帆隐约可见。
东望群蜂如屏,俯瞰九华化城,被林木所遮;上山古道旁的香炉石、洗手亭也都隐于深山丛林之中。
晨曦中,台下云层如海,称为“云辅海”胜景。
多雨季节,低云布雨,云层含有细微水珠,在日光照耀下,银光闪闪,又为“银铺海”奇观。
宋隐士罗少微在此赋诗道:“还岭蜂头霁色清,知微曾此学无生。
鸟从青壁屏边过,人在白云天际行。
一片睛霞迎晓日,万年松桧起秋声。
个中妙景真奇绝,宝塔玲成最得名。
”盛赞此地所能看到的景胜。
在塔北门外有个半月形瑶台,台上铸有三座大鼎。
其一,置肉身殿北拜台东侧,高120厘米,口径109厘米;其二,置肉宝殿北拜台中,高120厘米,口径109厘米;其三,置肉身殿北拜台西侧,高120厘米,口径109厘米,此处比殿南正门前开阔得多,香客多到此烧香拜佛。
殿前的东西厢房,底层均有房间。
入内如平步登楼。
东厢数间,为客堂和僧人寮房。
西边数间,原为“佛教文物陈列室”。
佛经记载,夏历七月三十日(月小二十九日)为地藏菩萨圣诞日,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。
历年,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,称“地藏法会”,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守地藏肉身塔。
法会一般历时七天(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日),圆满之日设斋供众,广结良缘。
法会期间,民间有“百子会(团)”等朝山进香。
百子会(团)是外地香客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而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(团),虔心斋食,然后担着香担,举旗敲锣鱼贯而行,结体入山,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,称“百子会”。
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。
朝山途中香首口诵“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”,余众接诵“阿弥陀佛”。
凡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,上印“进山朝香”四字,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。
他们白日徒步登山,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,入夜后除投宿外,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,携衣巾请盖“地藏利生宝印”。
每逢地藏菩萨诞朝,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,“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,求其超度亡灵,赦免罪孽,消灾延寿”。
百子会人数要求不很严格,二、三十人朝拜九华也可称“百子会”或“小百子会”,逾二百人或近二百人可称“双百子会”。
与此相应,各地还有类似会(团)朝山进香,如“万胜老会”、“香山胜会”、“同人老会”等。
1978年以来,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“地藏法会”或“祈祷世界和平法会”,悬挂“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”飘幡。
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、海外侨胞、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,逐年增多,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。
正如宋人陈岩诗赞的那样:“八十四级山头石(现为81级),风撼塔铃半天语。
五百余年地藏坟,众人都向梦中闻。
”今日肉身殿,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的游人的必到之地。
- 中国寺庙大全
地藏、肉身、殿宇